65岁以上老人跌倒损伤高发
2023-08-08

  本期专家: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何卫东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 兰建梅

  对于老年人来说,跌倒是一件大事。一次看似不严重的跌倒,往往引发一系列危及健康的并发症。在近日举办的2020年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中,福州多家医院的医生们不约而同提醒,家有老人要注意防跌倒。

  65岁以上老人跌倒损伤高发

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何卫东介绍,有数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,男性为21%~23%,女性为43%~44%,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跌倒。这也意味着,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,平均每10人就有2~4人发生过跌倒。

  何主任说,跌倒后会造成跌倒损伤,如骨折、严重软组织损伤和脑外伤等。在老年人中跌倒是脑损伤和脊柱损伤的第二大原因。另外,由于骨折造成的活动受限,还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、肺部感染、血栓、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。

  统计数据显示,超过95%的老年人髋部骨折为跌倒引起,差不多50%的老年人髋部骨折后不能回家或者独立生活,且20%的病人在1年内死亡。

  老人跌倒风险

  在家即可简单评估

  老人防跌,第一步要先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容易跌倒。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兰建梅推荐了在家使用的两种简便方法,可以帮助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跌倒风险,从而提前进行跌倒风险干预。

  第一种:计时起立-行走测试

 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老年人的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。

  受试者穿上舒适的鞋子,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,身体紧靠椅背,双手放在扶手上。当测试者发出“开始”的指令后,受试者从靠背椅上站起,待身体站稳后,按照尽可能快的走路形态向前走3米,然后转身迅速走回到椅子前,再转身坐下,靠到椅背上。

  测试者记录被测试者背部离开椅背到再次坐下(靠到椅背)所用的时间,以秒为单位。被测试者在测试前可以练习1~2次,以熟悉整个测试过程。

  结果评定:

  <10秒:表明步行自如(评级为正常);

  10~19秒:表明有独立活动的能力(评级为轻度异常);

  20~29秒:表明需要帮助(评级为中度异常);

  ≥30秒:表明行动不便(评级为重度异常)。

  第二种:功能性伸展测试(FRT)

  通过对受试者上肢水平向前伸展能力的测试,来评定其体位控制和静态平衡能力。

  受试者双足分开站立与肩同宽,手臂前伸,肩前屈90°,在足不移动的情况下测量受试者前伸的最大距离,前伸距离<  10~19秒:表明有独立活动的能力(评级为轻度异常);

  20~29秒:表明需要帮助(评级为中度异常);

  ≥30秒:表明行动不便(评级为重度异常)。

  第二种:功能性伸展测试(FRT)

  通过对受试者上肢水平向前伸展能力的测试,来评定其体位控制和静态平衡能力。

  受试者双足分开站立与肩同宽,手臂前伸,肩前屈90°,在足不移动的情况下测量受试者前伸的最大距离,前伸距离<17.78厘米提示跌倒风险高。

  正确的跌倒方式

  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

 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曾对13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家访,发现在卧室摔倒的老人,八成以上是因为着急去接电话。除了着急接电话,起夜、洗澡、等车、乘扶梯、天冷外出、服药1小时内等6个时刻也容易摔倒,因此老人及其家人一定要严防。

  当老年人不可避免跌倒时,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自我保护,把伤害降到最低呢?兰建梅说,关键在于学会正确的跌倒方式。她提醒,错误的摔倒姿势是臀部着地,这种姿势是最常见的,后果也是严重的,极易导致髋部和脊柱等骨折。正确的摔倒姿势是双手掌着地,虽然这易导致腕部和前臂等骨折,但这种姿势是保护性的,伤害是最小的。“因此,如果跌倒难以避免地发生时,老年人应‘丢卒保车’,用手撑地。”兰建梅提醒。

  跌倒后要学会自救

  别急着尝试站起来

  何主任提醒,老人跌倒后要学会自救。当老年人摔倒后,不要急于尝试站起来,也不要让人直接拉拽起身,首先判断一下自身情况,如自己的手脚情况如何,是否能够自行站起来。

  若手脚活动受限,尝试着弯曲手臂和膝关节,如果一活动便痛得非常厉害,说明可能有骨折情况发生。这时就别勉强自己站起来。

  若手脚情况并无大碍,休息片刻,等体力准备充分后,可以先侧身,转向任意你觉得方便、舒服的方向,屈腿翻转身体,呈俯卧位,使膝盖和双肘着地,借助其力量将整个身体撑起来。在这个过程中身边如果有比较稳定的椅子等物体,可以借助它们站起来。这个动作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利用躯干及四肢的肌肉,帮助身体更好地站起来,不容易发生二次伤害。

  若摔倒后体力不支,这时应该做到先屈腿,尝试用双脚和肘移动身体,慢慢移动到床边,拿起床上的衣物垫在身下,保持一个比较舒适的体位等待救援。

  □健康谈

  腿脚持续发麻

  或是五种病

  偶尔腿脚发麻,可能只是因为腿脚因受压迫而使血流不畅、肌肉痉挛导致,但如果下肢持续麻木,恢复正常体位后,症状不能完全消失,就应警惕是否为以下五种病。

  腰椎间盘突出症

  一般来说,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,当下肢麻木时,表明病情加重。

  椎管狭窄

  椎管狭窄的患者,若椎管脊髓、神经根受压,患者会出现疼痛、麻木无力、步态异常、间歇性跛行等症状。

  颈椎病

  患者颈椎病初期症状一般不明显,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、疼痛,随着病情的加重,患者将出现行走困难、手脚不灵活,甚至排尿困难等症状。

  脑血栓前兆

  脑血栓患者会出现偏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、失语等症状。当患者出现一侧手脚发麻无力,甚至不能活动的症状时,应警惕可能为脑血栓前兆。

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

  当糖友出现膝关节以下麻木时,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。患者早期多是脚部冰凉、麻木,从肢体远端开始,有对称性,逐渐向上发展,还会有袜套样感、踩棉花感、蚂蚁爬行感等。

  摘编自《快乐老人报》

  赖床不宜超过15分钟

  适度赖床,可以让身体有个从沉睡到清醒的过渡。因为睡眠期间血液循环较慢,醒来后需要稍停片刻,让血液循环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,防止瞬间起床造成脑供血不足以及血压波动而出现头晕的症状。

  但是,赖床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,在这段时间里,应尽量让自己慢慢清醒,而不是再度入睡。因为赖床时,人体处于浅表睡眠状态,且伴有多梦,属于低质量睡眠,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越长,越会使人感到疲惫。

  摘编自《科技日报》

上一篇 没有了